<acronym id="hpyya"></acronym>

      1.  
        許昌日報客戶端

        請用瀏覽器掃描下載

        關 閉

        尋禹·探源全媒體系列報道第3期 禹王鎖蛟井篇

        鎖蛟安瀾 世代人民的心愿

        尋禹·探源全媒體系列報道第3期 禹王鎖蛟井篇

        鎖蛟安瀾 世代人民的心愿

        □本報記者 鄧雷 劉俊民 楊紅衛/文 呂超峰/圖

        7月12日,禹州市著名文化學者教之忠,再一次來到禹王鎖蛟井旁,為觀眾講述起大禹鎖蛟的故事。

        教先生已年逾九旬,自新中國成立以來,他參與了禹州市文物保護工作的全過程,既是地方文物的守護者,也是傳統文化的宣傳家。

        大禹遺跡保護,是他職業生涯重要的一部分。大禹鎖蛟井,就是在他的奔走努力下,得以恢復的。

        退休之后,他還保留著這樣一個身份——大禹神話非遺傳承人。

        禹王鎖蛟井


        神秘的八角琉璃井

        禹王鎖蛟井,曾經是禹州城內最神秘的風景。

        1959年,夏代考古先驅徐旭生先生來到禹縣進行考察,“將看傳為禹王鎖蛟的石塔,但門已鎖,看守人不在,遂止。此物不問即知其非甚古,但似有藝術上的價值,所以我們也想看一看”。

        古鈞臺南街路西,曾有一座關帝廟,廟南鄰為一佛堂,內奉一古塔,石制,底座八角。傳言塔下有深井,可通海眼,故建塔以鎮之,俗稱“八角琉璃井”。

        1951年,宿白先生在發掘白沙宋墓時,考察了這座被稱作“八角琉璃井”的“石塔”,推定為北宋年間的石經幢。他特地注解道:“‘八角琉璃井’一名不可解,但用幢鎮水的傳說似較普遍,如沈陽故宮前面的‘大石面’(遼幢),群眾即傳言其下為海眼?!?/p>

        在禹州,傳說曾有好事者欲搬掉石塔,向下挖掘至數丈,見一石板,上面有這樣的字句:“井上有石,石上有花,花上有城,城上有閣,閣上有塔,不可再挖,石下有井,深不可測?!蓖兑煌叩[,許久才聽到回聲,人們驚駭不已,迅速封井豎塔。

        “石上有花,花上有城”等句,描述的正是這座石幢的造型。

        可惜的是,這座精美的宋代文物,“文革”時期被人砸毀?!昂Q邸眰髀剼w于破滅,禹王鎖蛟的故事也失去了依附。

        禹王鎖蛟井所在位置


        鎖蛟井的重生

        20世紀70年代末,教之忠接到了一個特別的任務。

        當時,禹縣被列為對外開放城市。有哪些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,可以拿得出手,對外開放呢?

        在以大禹命名的城市,大禹文化遺跡當然是個重點。禹王鎖蛟井的恢復,被列上議事日程。

        據教之忠研究,禹州城內原有一座真正的禹王鎖蛟井,距“八角琉璃井”并不遠。但清末時已被填埋,原址被辟為藥行。

        禹王鎖蛟的傳說,后來被“轉移”到“八角琉璃井”。但那本是個經幢,說是“井”實在牽強,況且已經沒了蹤影。

        作為一名文物工作者,教之忠決心找到那口古井,恢復舊觀。

        當時,古井原址所在,已被劃為某單位辦公地點,地面上早就蹤跡全無。教之忠訪問了許多知情人,最終確定了井址。

        “淘挖的時候,挖出許多漢代券磚??梢娺@口井,早在漢代就存在了?!苯讨艺f。

        既稱鎖蛟井,就得有條結實的鎖鏈,也得有個系鎖鏈的地方。

        “井淘好了,我就找來根大石樁立在旁邊?!苯讨艺f,“又了解到一個鐵匠見過古井上的鐵鏈,就請他仿照原樣又打造了一根?!?/p>

        后來,又在井上建了歇山式亭榭。亭子卷脊挑角,古香古色,內部粉壁彩屏,外壁檐下繪有24幅關于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。禹王鎖蛟的塑像立于井旁,鐵鏈垂向井中,青石雕刻的蛟龍頭隱約可見。

        鎖蛟井,成了禹州著名的大禹遺址之一。

        禹王鎖蛟井井亭


        石頭能開花嗎

        大禹鎖蛟的故事,源遠流長?!渡胶=洝酚涊d:“水獸好為害,禹鎖于軍山之下,其名曰無支奇?!?/p>

        無支奇,又寫作無支祁?!捌湫稳粼澈?,金目雪牙,輕利倏忽”。

        為害天下的水怪無支祁后來演化為蛟龍,與大禹斗智斗勇。禹州的民間故事版本,別具一格。

        傳說大禹治水的時候,禹州城北關住著一對老夫婦,膝下無子,收留了一個被水沖來的孤兒當干兒。這孩子聰明伶俐,老兩口視如掌上明珠。但他一不學文,二不習武,啥事也不干,整天泡在潁河里戲耍。

        老兩口心里不安,生怕兒子有個三長兩短。他們無論怎樣勸阻都不濟事。那孩子死活不改,非下河玩水不可。老兩口沒辦法,只好任他去玩。

        十冬臘月,寒風刺骨。大禹從潁河邊經過,見河里有一頑童在玩水,渾身冒著熱氣,一點兒也不覺得冷。大禹定睛一看,發覺這頑童是蛟龍所變,立即派人盯住這孩子,看他家在哪里。

        原來這只蛟龍怕被大禹捉住,才變化成小孩兒,躲在老夫婦家里。

        第二天,大禹扮作一位老漢來到頑童家里,以喝水為名,和老人攀起來,問道:“老哥,你家有幾口人,膝下有幾個孩子?”

        老漢長嘆一聲:“唉!命中無子,收了個干兒,他卻生性頑皮,每天啥事不干,只知道去河里洗澡,俺老兩口多次勸說,他都當耳旁風,快把人氣死了?!?/p>

        大禹說:“大冷天我見一個孩子在河里玩水,想必就是他吧!”

        老漢說:“正是?!?/p>

        說話間,天已晌午,老人便留大禹在家吃飯。大禹滿口答應,老漢讓老伴兒做了面條招待大禹。飯剛端上桌,只見那孩子從河里回來了。他進門看見大禹,二話不說,轉身就走。

        說時遲,那里快,大禹順手從碗中捏起一根面條,叫聲“變”,面條立即變成一根又粗又長的鐵索。他手拿鐵索,只聽“嘩啦”一聲,套在那孩子的脖子上。

        頑童現出原形,原是一條幾丈長、口如血盆、眼似燈籠、張牙舞爪的蛟龍。大禹將其鎮壓于八角井內,自此河水安寧,人民安樂。

        教之忠說:“古人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,看到洪水為害,以為有蛟龍這樣的神怪興風作浪。哪個地方發了洪水,就說‘起蛟’了。作為古代的治水英雄,大禹鎖住了蛟龍,也就象征治服洪水,代表了世代人民的美好心愿?!?/p>

        他撫摸著井邊光溜溜的石樁,又說:“蛟龍雖被鎮壓在井里,但他一直盼望著恢復自由。當初被鎖在井里的時候,他問大禹:‘我啥時候能出來?’大禹隨口答道:‘除非石頭開花那天!’蛟龍也知道,石頭是不會開花的,因此就老老實實地待著?!?/p>

        “后來,發生了一個意外?!苯讨抑v道,“有一個新上任的州官來到鎖蛟井,他想看看井里被鎖的蛟龍到底是啥樣子,但又怕頭上的紗帽掉進井里,所以隨手摘掉紗帽,戴在這個石樁子上。井里蛟龍看見石柱上花花綠綠的帽花,以為是石頭開了花,掙扎著要出來。轉眼間,井里呼呼聲響,井水一個勁兒往上漲。州官嚇得魂不附體,掉頭就跑。衙役取下紗帽趕緊給州官送去。蛟龍看清石柱并未開花,才又安靜了下來?!?/p>

        禹王鎖蛟塑像


        天下幾多鎖蛟井

        大禹既是中華民族上古帝王,也是治理水患的英雄人物。

        在古代,各地多建有禹王廟,定時奉祭,以紀念大禹的豐功偉績。禹王廟中,常設禹王鎖蛟的紀念物,作為傳說的實證。

        禹州之外,現存的禹王鎖蛟遺跡,有山東濟南的舜井、江蘇淮陰龜山的無支祁井、重慶巫山鎖龍村的鎖龍柱等;河南桐柏縣淮河源頭、河南商丘歸德古城八關齋內,也各有一座禹王鎖蛟井。

        在民間傳說中,這些大禹遺跡在頌揚大禹治水精神的同時,與當地風物相結合,異彩紛呈。

        如桐柏傳說中,蛟龍潛藏于一個山村,喝光了大山里的水源,導致天下大旱,大禹化身一白胡子老漢前來降服。

        白胡子老漢手搖一柄拂塵來到村里,笑瞇瞇地對老百姓們說:“你們不是天旱沒水喝嗎?我這里有綠茶葉,吃一片不渴不餓,吃兩片神清氣爽,吃三片可以長生不老!”

        從人群里鉆出一個穿紅兜肚的小孩兒,跑上去伸出手對白胡子老漢央求道:“老頭兒,給我一片綠茶葉吃吧,我口渴得很呢!”

        白胡子老漢給他一片嫩嫩的綠茶葉。小孩兒吃了,嘴里又涼又甜,覺得十分舒坦,便上去一把搶過白胡子老漢手里剩余的茶葉,大口大口吞了下去。

        原來,這小孩兒是蛟變的。他想:“我把這綠茶葉都奪來吃掉,從此就再也不怕渴啦!”

        哪曉得,吞下的綠茶葉,化成了一節節鎖鏈,被吐了出來。頓時,他的五臟六腑疼得刀絞一般,在地上直打滾兒,現出了蛟的原形。

        蛟龍就這樣被馴服,乖乖地跟著大禹下山了。因鏈索穿心,疼得厲害,蛟一路上扭了二十四個彎。后來人們就把這段山路稱為二十四扭;把蛟歇息的小村莊,稱為扭莊。

        教之忠說,神話與名勝古跡相結連,是神話地方化的一種表現形式。故事情節與地方風物相結合,使人們從感情上或從直觀感受上,都認為這個神話故事是在當地發生的,是真切可信的。神話融入日常生活,才能夠代代相傳,教化人間。

        (掃碼觀看視頻)

        (掃碼觀看圖文)

        尋禹·探源報道顧問團成員

        (排名不分先后)

        劉海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、研究員

        趙春青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、新砦工作隊隊長

        趙海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、二里頭工作隊隊長

        方燕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、瓦店和王城崗工作隊原隊長

        王吉懷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、蚌埠禹會村遺址工作隊原隊長

        何俊杰 浙江省紹興市文史館副館長

        教之忠 禹州市著名文化學者

        劉俊杰 具茨山上古文明發現者


        責任編輯: 龔政明

        色欲TV国产亚洲AV麻豆,亚洲乱码小电影AV,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,精品人妻中文字幕1区
        <acronym id="hpyya"></acronym>